鹽埕,在字典中是曬鹽的海岸,但對於許多人來說,鹽埕背後的歷史發展猶如一本人物傳記,經歷各種興衰,讓人意猶未盡。在三百多年前,位於愛河口的鹽埕區,是河流匯入海所形成的一片沼澤濕地。雖然無法耕作,但也尋找到了屬於鹽埕區的價值模式與經濟效益,那就是人類飲食不可或缺的——鹽,因此鹽埕區開始製鹽產業的發展。其地名也是因充滿鹽田以及沼澤而得名,而早期接近鼓岩一帶被稱為鹽埕埔,後來將鹽埕、鹽埕埔通稱為鹽埕區。 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|文化人類學 2021 漫步鹽埕:認識堀江商場的前世今生作者:吳蕎安、周韻文 鹽埕,豐富了高雄的歷史與文化,是個充滿故事的小區,也是高雄人心目中獨一無二的所在。漫步鹽埕街道,雖然繁華的面貌已不再,然而濃厚的人情味與人文氣息,使其仍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,讓人深深著迷。早期提起鹽埕,除了「大新百貨公司」,一定會去的地方就是「大溝頂」。而其中興起於一九三八年的堀江商場,不僅曾是南部最主要的舶來品集散地,更承載了高雄人滿滿的童年回憶。 綜觀舊堀江輝煌歷史 鹽埕區早期以鹽業為主,日據時期後因填海造地,逐步發展成劃設完整的街區。隨著高雄港逐漸發展成台灣的海外貿易要點,鹽埕成為貨物的集散地,也因此發展出繁榮的商業聚落,成為當時高雄的政治商業中心。而「堀江」正是在此背景下,於港區附近發展出的商場。堀江商場最早起於日治時代,當時被稱為「堀江町」,因這裡在高雄港築港後挖掘水道、興建小運河而得名。台灣光復後,政府在運河上方鋪設水溝蓋,堀江町因此也被稱為「大溝頂」,蓋好後漸漸匯集了一些人口來經營小生意,從此攤販開始集中於此處營業。由於地理位置鄰近商船來往繁忙的打狗港,船員時常攜帶外國貨品,與在地人進行換物交易,因此來自東南亞地區的舶來品逐漸集中於此,後來堀江商場的老闆們開始自行出國從事異物販運,轉手賣給來訪的顧客。在當時台灣處於戒嚴時期、社會物資又缺乏的背景下,這些貨品顯得十分稀奇、新鮮,所以雖然價格偏貴,但還是吸引了非常多人前來購買。因此,堀江商場變逐漸成為南台灣最有名的舶來品銷售地,帶起港都的發展,與流行的新潮流。然而隨著市中心東移、百貨公司與平價商場興起、加上台灣解嚴後,出國旅遊變得越來越容易,舶來品也變得不再稀奇,堀江商場便因此而失去了優勢,造成顧客大量流失。堀江商場風光的樣貌,就這樣逐漸地走入了歷史。 田野:於今日之堀江商場 走在舊堀江商圈的小巷道上,街道的兩側陳列著多家頗具年代感的小店,其中有些已拉下鐵捲門,視線所及範圍內不怎麼有行人。略為昏暗的光線以及街道上播放著的懷舊音樂,給人一種隔絕世俗,日子慢下來的感覺。這裡的商家多為販賣茶具和茶餅的茶行、服飾店、販賣零食與各種生活用品的雜貨店,以及煙斗與打火機的專賣店,另外也有蔘藥行、命相館、銀樓等等,正在顧店的大多都是比較年長的老人家,他們之間應該是相互認識、且關係頗為緊密的,當有空閒時,會看到他們站在店門口聊天、或者到其他店家走動的畫面。 人潮退去,故事會留下 在一間販賣中藥材以及進口零食的百貨行中,我們與正在和幾個老人家泡茶聊天的老闆娘閒聊了幾句。她提到,自她和丈夫來到這裡開店至今已六十年之久,早期的堀江商場十分繁榮,來這一帶買東西的人絡繹不絕;然而現在會來光顧她的店的,幾乎只有幾個固定的老顧客,也因此,和其他店家或是老朋友在街道裡閒話家常,成了這裡每天的日常。而幾位老人家也有說有笑地談起往事,並且熱情地同我們搭話,對時下年輕人流行的事物表達了好奇與興趣。有別於設施現代化、人與人之間彼此疏離的都會區,舊堀江小巷充滿懷舊色彩的環境以及人們的緊密連結,讓這個小小的商場洋溢著愜意舒適的氛圍。在今日,或許駁二藝術特區這樣新穎的特色景點,更能吸引來到鹽埕區遊玩的觀光客的目光,然而像舊堀江商場這樣充滿故事性的懷舊小巷,其實也擁有它別具一格的魅力。穿梭在其中,就像是進行一場時光旅行,透過一間間的老式商行,窺見七、八十年前「大溝頂」的風光樣貌;也像是細品一盞剛沏好的清茶,雖然趨於平淡,卻讓人感到溫暖、平靜,且叫人回味無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