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鹽埕,在字典中是曬鹽的海岸,但對於許多人來說,鹽埕背後的歷史發展猶如一本人物傳記,經歷各種興衰,讓人意猶未盡。

在三百多年前,位於愛河口的鹽埕區,是河流匯入海所形成的一片沼澤濕地。雖然無法耕作,但也尋找到了屬於鹽埕區的價值模式與經濟效益,那就是人類飲食不可或缺的——鹽,因此鹽埕區開始製鹽產業的發展。其地名也是因充滿鹽田以及沼澤而得名,而早期接近鼓岩一帶被稱為鹽埕埔,後來將鹽埕、鹽埕埔通稱為鹽埕區。

歷史回顧

日治時期的鹽埕因得益於高雄港的開發與豐厚的商業機能,

成為高雄經濟、娛樂與消費中心,此時的鹽埕甚至有「銀座」的稱譽,

讓我們一同回味當年的鹽埕風華!

直條yancheng

鹽埕產業發展史│Industry History

最早期 |清朝
製鹽產業

「鹽埔曉鷺」曾是傳說中的打狗八景。一百多年以前的鹽埕,清晨時的朝陽照映著鹽田閃閃發光,還有許多白鷺鷥飛翔其上。這樣的景象,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都沒有太大的改變,當時瀨南鹽場的產量佔全臺灣最大,甚至供過於求。

日治時期
輕工業、商場百貨業

 第一波繁榮

1.輕工業:日治時代,鹽埕就因港口運輸之便,陸陸續續有輕工業設立於此,

如化學廠、 油漆廠、機械廠。

2.商場百貨業: 高雄第一間百貨公司也在鹽埕誕生,樓高五層的吉井百貨店俗稱「五層樓仔」,

1938 年開幕時是臺灣建坪面積最大的百貨公司。

美軍來台
1950年韓戰
美式飲食產業 (酒吧、西餐廳)

第二波繁榮

消費文化進駐、商業中心、美式文化與場所1950 年韓戰爆發之際,大批美軍艦隊以高雄港為補給據點。美軍為鹽埕帶來另一波繁榮,鹽埕因此誕生很多美式西餐廳、酒吧等娛樂場所。沿街開設的酒吧全盛時期有近六十家業者,陪酒的吧女數量更居全臺之冠,造就鹽埕繁榮的高峰,開放的風氣還曾譜出不少異國戀曲

戰後時期
各種產業專業街出現

鹽埕各行各業│All Walks of Life

【酒吧街】七賢三路

  七賢三路曾經有「酒吧一條街」之稱。因一九五○年代韓戰美軍來台,連接高雄港三號碼頭到鹽埕北邊的七賢三路沿街開設近六十家酒吧,陪酒的吧女 (Pan-pan Girls)曾一度高達1070位,街上常可見美國水兵與吧女摟抱、接吻的情景,這時來自山東和青島的業者、吧女佔大多數,當外省吧女因年華老去而成為老闆娘後,本省小姐逐漸取而代之。一九六○年代,越戰爆發之際,原住民吧女數量逐漸蓋過本省小姐。一九七十年代,越戰停火、台美斷交,酒吧一條街漸漸走入歷史,一九八○年代末到一九九○年代初,業者雇用東南亞外籍吧女,服務暫留高雄港的東南亞移工及船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