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「好吃」的定義,不只靠舌頭說了算。走進鹽埕街區,透過藝術視角品味在地滋味。從移民記憶到祭祀文化,從流行風潮到日常抉擇,讓我們重新認識什麼叫做「好吃」與「好喝」。

網頁拷貝3

鹽埕的街頭巷尾,藏著來自不同時代、不同族群的故事。移民帶來家鄉的味道,在這片土地上交融、變化,最終成為今日的飲食風貌。

在祭典與儀式中,食物不只是果腹之物,更是與神明溝通的媒介,承載著人們對神明的敬意與願望。而當食物承載著祈願與信仰時,它的價值究竟源於味覺經驗,還是更深層的文化意涵?

網頁 (1)拷貝
網頁 (2)

一盞清茶,一壺濁酒,一杯手搖飲,鹽埕的飲品文化在時代更迭中流轉,每一口滋味皆承載著生活方式的變遷與市場選擇的印記。「好喝」從來不是絕對,而是在時光的沖刷下,被一次次重塑、定義。

線 上 展 區 地 圖

探 索 鹽 埕 舌 頭 外 的 美 味

主辦單位|國立中山大學USR「共創鹽埕創意街區」計畫

共同主辦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

    |高雄市鹽埕區府北里里長辦公室

協辦單位|國會立委黃捷服務處 / 人安基金會高雄平安站 / 府北里社區發展協會 / 高雄霞海城隍廟 / 高雄鹽埕沙多宮

指導單位|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 / 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

企業贊助|            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