鹽埕,在字典中是曬鹽的海岸,但對於許多人來說,鹽埕背後的歷史發展猶如一本人物傳記,經歷各種興衰,讓人意猶未盡。在三百多年前,位於愛河口的鹽埕區,是河流匯入海所形成的一片沼澤濕地。雖然無法耕作,但也尋找到了屬於鹽埕區的價值模式與經濟效益,那就是人類飲食不可或缺的——鹽,因此鹽埕區開始製鹽產業的發展。其地名也是因充滿鹽田以及沼澤而得名,而早期接近鼓岩一帶被稱為鹽埕埔,後來將鹽埕、鹽埕埔通稱為鹽埕區。 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|物質文化人類學 2022 伍、鋸火腿的刀子 製作人:社會學系 113級 林雨昕 提供人:萬有全火腿行 地址:高雄市鹽埕區大公路87號 在湖南的胡伯伯被強制抓去當兵,爾後隨國民黨來台,退伍後尚無一技之長的老闆因緣際會下學習了製作金華火腿的技術。一路從左營到台南再到台北,在1962落腳到了鹽埕開了「萬有全火腿行」。 所展示的切火腿刀正是開店那時啟用的,主要用於火腿切片。留香逾一甲子的火腿行,萬有全火腿行承載的是一位國民政府兵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寄託,這裡火腿、臘腸、鹹肉是在七八零年代是送禮的第一選擇,此起彼落的沾板剁聲映照出店家的繁華年代。